除此之外,我们具有政治优势、制度优势、后发优势,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,只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,保持战略定力,树立底线思维,善于趋利避害,上下同欲,百折不挠,一定会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!(责编:周晶、张桂贵)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骑着电动车在南昌老城区转悠,是我多年的习惯。 我熟悉那些景物,那些气息,那些历史深处的细节。 闭上眼,我的心里依然住着一个活色生香的南昌城。 是对这座城市的爱,使我尝试着去阅读、去懂得南昌城。 我爱上了那些老建筑,爱上了那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,爱上了默默地书写英雄城。 中山路与胜利路的交汇处,一幢青灰色大楼掩映于香樟翠柏间。 1927年8月1日,在周恩来、贺龙、叶挺、朱德、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,南昌起义爆发,起义总指挥部即设在这座名叫江西大旅社的大楼里。 我不止一次伫立楼前,追寻英雄们的身影。 参加南昌起义的官兵万多名,留下姓名的仅千余人。 而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前赴后继的奋斗与牺牲,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、和平、繁荣和强盛。 为了写一篇关于南昌起义的文章,一个周末,我走进南昌市第二中学苏圃路校区。 古樟边的叶挺指挥部旧址格外寂静,阳光照暖朱栏,樟树的枝叶穿过拱门,翠绿欲滴。 我的耳边,叶挺将军铿锵的诗句在回荡:“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,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,一个声音高叫着:——爬出来吧,给你自由!我渴望自由,但我深深地知道——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!我希望有一天,地下的烈火,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,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!”那一天,我还去了花园角街2号,一座砖木结构的江南风格民居,那是当年朱德同志的住处。 1927年7月27日,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风尘仆仆到达南昌后,夜宿这座民居的大厅,并与朱德共商起义大计。 子固路165号,当年的南昌西大街48号,曾为贺龙军部驻地。 我多次走进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,隔着时空,仿佛仍能听到贺龙同志有力的声音:“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,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!”抛家舍业,浴血奋斗,不管面对多大困难,革命前辈们无所畏惧,怀揣着神圣的使命,奔走于中华大地上。 我似乎看见,那些坚守信仰的人用双手撕开了沉沉的暗夜,托起了一轮崭新的朝阳。 我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南昌城里的大街小巷,时常在某座老建筑面前停留,发一会儿呆。 有时候,我会莫名地涌起一阵激动,仿佛穿越时空,与那些革命前辈相遇。 前些日子,我全身心投入到一部报告文学的写作中。 这部作品讲述了15位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扶贫干部的先进事迹。 我认真阅读了这份沉甸甸的名单。 他们,有的工作、生活于南昌,有的曾经在南昌求学深造,有的人也像我一样,曾久久驻足于南昌起义纪念馆中。 他们在想些什么呢?也许,他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革命前辈在惊涛骇浪中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择,我们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?我一遍遍摩挲着这些照片:“90后”扶贫夫妻吴应谱、樊贞子,“郎中书记”谢仕发,“寨俚的灯盏”胡学发,“扶贫尖兵”彭午林,畲乡贴心人李桂芳……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,我每天都在与这些扶贫干部进行心灵对话。 一个字一个字敲击,我从来没有如此感动,从来没有流过如此多的泪水。 我被这些扶贫干部的牺牲精神所震撼,一个人活在世界上,有情怀,有担当,有爱,是多么高尚,多么厚重如山呀。 累了,我就倚靠在窗口,仰望城市的星空。 脑海里仿佛放映着一部电影,那一幕幕情景,是我笔下的扶贫干部生前的工作、生活片段。 那个爱笑的小伙子,是赣南医学院的教师肖新泉,谁家有困难,他便出现在谁家,是罗田村男女老少的“暖男”。 那个皮肤晒得黝黑的,是江西省侨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曹建彭,他有一句话让双港村的村干部至今忘不了:“我们面前摆着一张考卷,怎么答,需要大伙儿一起努力。 ”那个坐在树下帮贫困户剥莲子的,是“红都好人”廖德熙,如今,青江坪组85岁的五保户张件秀只要想念他了,便会下意识地去摸摸冰箱,用脸贴贴衣柜,冰箱和衣柜都是廖德熙买给老人的。 那张幸福满满的婚纱照上,吴应谱、樊贞子像两个调皮的孩子,他们生前各自蹲守山村扶贫,结婚两个多月,在新房里住了不到一个星期……我的脑海里忽然涌现出这样一幅画面:那些扶贫干部从我的书稿里站了起来,那些参加南昌起义的战士也从照片里走了出来,他们在南昌的星空下相遇了。 我自己就像一位通信员,为今天的英雄和昨天的英雄送信,而他们的信上写着同样的字眼:奋斗、初心、使命、牺牲、美好、幸福……(责编:邱烨、罗娜)分享让更多人看到。 该区计划在原有香菇产业基础上,对发展势头好、集中连片的3个乡镇25个行政村进行产业提升,打造我省香菇全产业链核心区。 (责任编辑:admin)本文由美国黄色影片整理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ofthec.com/wh/213.html |